Mark Osborne
高级新闻编辑,Solar Media Limited 旗下 PV-Tech

默克尔政府给德国太阳能产业上眼药

  • 2010年09月02日
  • 作者: Mark Osborne

    Mark Osborne

    高级新闻编辑,Solar Media Limited 旗下 PV-Tech

    马克•奥斯本在半导体和光伏制造业拥有近二十年的从业经验。作为业内第一批专业网站的负责人之一,马克专注于相关领域的制造业。此外,自2005年以来,马克以半导体编辑的身份主持PV-Tech博客栏目。在其职业生涯中,马克曾多次主持和出席多个业内技术会议及产业相关活动。目前马克担任PV-Tech网站和Photovoltaics International技术刊物的高级新闻编辑一职,负责撰写全球光伏产业的主要发展动态,并继续以其独特的视角及分析力撰写PV-Tech博客栏目(编辑博客)。

    电子邮件:.(JavaScript must be enabled to view this email address)

据路透社报道(英文), 在得到默克尔内阁的支持后,德国太阳能产业将获得1亿欧元资金,用以加大其对先进太阳能技术的研发力度。据该报道称,导致该举动的原因,是默克尔内阁想削 弱来自下议院成员,特别是图林根州、萨克森州和萨克森-安哈尔特(Thuringia, Saxony and Saxony-Anhalt)等东部州郡,对进一步削减16%太阳能上网电价补贴额提议的反对。许多大型光伏制造商均来自上述地区,其中有许多企业曾公开 反对默克尔政府提出的上网电价补贴削减政策。

自从削减补贴的政策被提出以来,德国政府已多次重申,德国的光伏业制造商、设备及产品供应商应加大研发力度,以重新从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的低成本制造商手中夺回其竞争优势。

事实上,笼统地算,晶硅电池转换率提高10%,就意味着每瓦的生产成本降低9%。各国政府此举意在增加研发资金,以使德国光伏业制造商能够在性能方面领先其他竞争者若干个技术周期,从而使得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低成本组件由于性能普遍较低而失去竞争力。

但是,此项策略存在几点根本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仅仅是指政府承诺的资金将何时兑现。目前,我们只能假设这笔资金将在几年内分期给付。这些问题还包括 政府所投入的1亿欧元对于整个产业重获技术龙头地位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资金在中国政府为光伏技术研发投入的资金和政府对产业的支持意愿(英文报道)面前相形见绌。仅对尚德集团(Suntech)和天合光能公司(Trina Solar)两家公司,中国发展银行就做出了贷款117.2亿美元的决定。

当然,这笔资金并不光用在研发部门,还要用于产量扩张、公共规模太阳能项目的融资等部门。但是,中国的主要制造商都已意识到,缩短与德国同业间的性能差距势在必行,并为达成此目标而从欧洲供应商手中购进大批新一代生产设备。

这样看来,要想不被亚洲的竞争对手们打败,德国,甚至整个欧洲都必须加大研发力度,以保持三到四年的性能优势。然而,一旦中国主要制造商的产能达到并超过2GW,这种性能优势就必须加以扩大,因为规模经济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大幅降低生产成本。

对于德国来说,如果国内的制造商在产能扩张方面无法与海外对手保持步调一致的话,其所面临的形式将更为严峻,因为生产规模和产品性能是保持自身竞争力的核 心要素。不仅如此,欧洲光伏设备供应商的研发费用通常仅占所有费用的10%以下,甚或更低。而在半导体产业,设备供应商要想保持竞争力,就不得不花费 20%的运营资金,来提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流程,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量。

要想给予德国光伏制造商足够的支持,整个供应链就必须对其资金使用模式做出重大调整。并且,若想进行更大规模的研发投资,政府也应给予研发部门比现行制度更优渥的税收抵免政策。

事实上,目前德国光伏行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其经营理念。德国认为加大研发力度能够在保持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将德国的光伏制造业务限制在德国境内。

现实情况却并不尽然。以欧洲的半导体产业为例,欧盟对研发部门的长期投资并没有将半导体制造业限制在欧洲境内。大多数业内公司还是将很大比例的生产业务转 移到了其他低成本地区,有的还将拥有先进技术的生产线转移到了台湾地区的制造厂,从而实质上实现了业务运营的无工厂化,及公司性质的资产精简化或厂房精简 化。

随着发展技术的过程越来越复杂且昂贵,目前的趋势是当开始进行实际生产时,对可投产使用的研发技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大。这种部门间的差距对技术升级时间以及技术应用成本有着极大地冲击,而这仅仅是所有影响中的冰山一角。

而这种情况就导致了欧盟对研发部门的大部分投资成为了直接投资。因此,亚洲的制造厂不仅可以接触到先进的产品制造工艺及相关就业岗位,同时,由于欧盟的资金已经间接地成为对他们的补贴,其自身的研发投资压力就得以大幅减轻。

德国光伏产业已经遭遇了巨变:德国最大的电池制造商Q-Cells公司业已关闭其在德国的后缘产品生产线,并在马来西亚重建了一处更大更先进的厂区,以重 获成本竞争力。并且,该公司在马来西亚还与伟创力(Flextronics)公司就组件组装签署了外包协议,预示着其在向海外转移重心的进程中又更进了一 步,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投建制造厂的初级阶段。

可以肯定的是Q-Cells公司将成为默克尔政府这笔研发资金的当前受益人,但是,德国政府与人民的长期回报又是什么呢?

鉴于2009年组件价格的大幅下滑,许多德国分销商及大型安装商不得不匆忙地以原始设备供应合同的方式从中国生产商手中购买无品牌组件。因此,凭借这种被 称作"来自欧洲"的原始设备组件业务,像晶澳太阳能和赛维LDK等的制造商,轻而易举地就将其产量扩至GW级别以上。但事实上,大多数此类业务其实是来自 德国的。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预计于七月份实施的补贴下调政策仅仅是使得上述组件的采纳率得到提高,而不是单靠研发投资就能够解决得了的。事实上,此举同时还使得"德国制造"的组件市场进一步减小,因为下游供应链的企业需要与低成本的中国产品相竞争。

尽管"德国制造"的组件并不会轻易地从市场上消失,但是在德国的光伏安装市场上,其所占比例已大幅减少。这就意味着,假以时日,德国的产能扩张将越来越少,并且,由于随着制造业就业岗位的缩减,对德国政府向研发部门投资的需求也会随之减弱。

以上就是欧洲半导体产业的现状及其为重获欧盟研发资金所作出的努力。当产业的潜在就业机会较少,且前景迷茫,甚至并不存在时,要想让政客们从口袋里往外掏钱,是很难得一件事。大额的资金分配总是需要大规模的就业岗位来保证的。

因此,德国光伏产业目前的举动属于自找麻烦,因为最终政府的研发投资不仅不会创造就业,还很可能因此而导致未来在该领域的投资大幅减少甚至被取消。

默克尔此次的百万投资很可能是为争取联邦参议院对削减补贴额的支持而采取的一项策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此举也为德国光伏产业和那些支持光伏产业的政客们上足了眼药。

(责任编辑:Mark Osborne)

合作伙伴

鸣谢

Solar Media